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台灣衰退的文化層面因素


最近台灣教授名嘴,都為了凍薪、人材外流以及競爭力低落的事情寫了一堆的意見,我想我這個半失業的人,雖說是很沒競爭力,不過我想我也可以提供一點我所觀察到的現像。

我認為這不能單獨怪罪企業主,員工,或者是政府的任何一方,這應該是一種文化性與結構性的問題。

首先,我曾觀察過,台灣人買東西時的邏輯,就是專挑便宜的買,最好還是能殺價殺個幾成,有時候為了差那一百兩百的,可以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跑完光華商場裡的幾十間店,而銷售的服務與品質,坦白說我們的消費者們並不太重視。



因此,我們在地的經營者,久而久之,也是用這種邏輯在經營市場,他們的專長從來都不是Value Up,而是Cost Down,消費者只管買便宜貨的心態,讓經營者也不會去思考"創造產品的差異性"這個問題。

最後導致的結果便是,我們的經營者思考如何創造品牌價值的能力變弱,像acer,這間公司在歐洲賣電腦,但是我怎麼感覺他都是用代工業的製造性思維在搞品牌,不外乎就是先衝銷售量,然後「同樣的規格我比人家便宜」這樣子的方法來賣。

反觀apple,這間佔全世界智慧型手機利潤80%的公司,他們的公司,卻是在經營一種宗教與符號,買apple手機的人不見得全是為了他的功能與規格,而是因為擁有了apple的手機,似乎能讓你得到一種身份的認可,一張進入時尚圈子的門票等等。

這種宗教式的感覺本身是無價的,但卻很幸運的被製造成一種可以買的到的商品,如此,即便apple的東西明顯貴上其他的產品許多,但是大家仍然會排隊搶著要買。

消費者只管便宜,經營者的Cost down思維,最後造就出一種惡性循環,台灣企業習慣了這種台灣模式之後,在全球格局下,也做不出可以創造高價值的東西,大家的薪資也就自然很難跟著漲。

不過這事也不是全然悲觀的,人家說富三代才知吃穿,台灣真正工業化的時間,五十年都不到,人家歐美國家可是走了幾百年,才沈殿目前的品味,久而久之,這個惡性的循環還是能夠被打破的。


(這篇反正是跟人家去熱鬧熱鬧寫的,立論並不是很嚴謹,各位就當是熱鬧用的吧。)

5 則留言:

  1. 所以以後大家要對社長的代工殺價了…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是用做品牌的思維在做的呀~~~XD

      這篇也是跟大家說

      "千萬別跟我殺價了"

      刪除
  2. Acer 跟 Apple 的故事
    會讓我想到兩津的行為模式...遇到經營瓶頸先降價再說!
    然後每次都Bad End

    回覆刪除
  3. 台灣大部分企業還是走勞力密集, 只知道work hard, 不知道要work smart, 就算知道要work smart, 也不知道how...

    會斤斤計較是因為普遍收入低, 因為大家很難存到錢, 所以只好買便宜的中國貨或是粗製濫造的台灣貨, 這種現象把任何文化背景人種套進來, 應該也會造成一樣的結果,...

    很多人都會舉韓國人都買三星手機為例來譴責台灣人不挺hㄒㄈ, 可是各位想想, 一台旗艦智慧型手機通常是全球定價, 一台剛上市的價格差不多快兩萬NTD, 韓國大學畢業生起薪八萬新台幣, 台灣台清交成理工科在科技業起薪四五萬上下, 還不用說很多其他大學畢業的人都兩三萬而已, 當然物價也有差, 但是韓國人顯然可以買手機買得比較輕鬆還可以說不care有瑕疵,... 如果我手上很多閒錢, hㄒㄈ每季新機都買我也OK, 但我就是不行,...

    其實我覺得, 台灣的新興企業可以考慮去印度發展看看, 印度工資極度便宜, 市場口味偏向超低價, 所以需要的科技門檻也很低, 譬如三陽的高手125在印度就變成高級車種,...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有一個可能就確實是台灣特有的, 就是常常喜歡一窩蜂, 一般民眾一窩蜂就算了, 握有資本的企業家還一窩蜂, 然後政府也一窩蜂把資源集中在少數產業上, 造成所謂的產業集中化, 白話一點就是, 做這行的老闆太多了, 市場訂單就這麼多, 變成大家只好削價搶單, 利率變成毛毛, 很多企業家就跟果農一樣, 這個水果今年賣得好, 那我也來種, 等要收成的時候發現大家都有種產量過剩, 然後當然價格暴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