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科技與軍事

10年等來美F22混血機東京好糾結- 軍事- 中時新聞網


現代的將領,規畫戰爭的人,他們所需要的是對科技實踐認知,而不是天馬行空,盡量開腦洞的將技術無止境的放在新兵器上就可以了,新科技有可能並不成熟,或者是該科技在其他項目的發展下,反成了一條死路,以目前戰爭海空軍如此高的消耗速度,一個戰略縱深不大的國家選錯科技樹,甚至有可能亡國。

舉兩個例子,其一,越戰時期美軍發展出響尾蛇飛彈,也曾經成功擊落敵機,那時候便有人開始提倡「導彈萬能論」,F-4幽靈式在設計時,便移除了機砲,成為一款單純使用導彈的戰鬥機。

但F-4實際在越南戰場上的運用,響尾蛇飛彈的擊殺率只有一成多上一些,美國空軍用的苦不堪言,最後還是將機砲給裝了回去。

然而「導彈萬能論」是錯的嗎?導彈的各項技術其後再發展下去,到了1990年代的波斯灣戰爭,導彈己經變成擊殺伊拉克空軍的主要方式,而到了20世紀以後,機砲的擊殺率也低到約5%左右。

當初那個「導彈萬能論」說法並沒有錯,只是晚了20~30年才實現,但這個對技術的錯誤評估,雖未導致美軍戰敗,但也讓美軍吃了一陣子的虧。

其二,則是隱型戰機技術。

隱型戰機是美國堅持的技術路徑,F-22的氣動設計可能並不如颱風或SU-27系列,但在後來的紅旗軍演中,原本以為三代機至少能利用其鬥格能力與之一摶,但在中距彈成為空戰主力的年代,隱型戰機F-22對上F-15/16/18等三代機,擁有1:80~1:140左右的交換比,沒有隱型技術,遇上了便是一面倒的屠殺,這數字鐵板釘釘的在那裡,其後各國也只能「悔悟」,乖乖的跟著美國走。(原本俄羅斯還想搞個電漿隱身,後來看是做不到了)


我們一般人在看過去一些軍武的歷史資訊,常會為一些落選的項目感到捥惜(例如YF-23),但實際上作為軍事科技的專案管理者來看,漂亮的帳面數據並不是唯一的選項,技術的使用風險也是他們要考慮的項目,如果使用技術太過超前,則有可能導致武器的穩定性變差,或導致維修費用過高,著名的F-14便是如此,最後只能早早退役,以雖然性能沒有那麼強悍,但穩定性高,用途廣泛,維持費用適當的F-18家族替代。

又者,若採的技術太過落後,則武器難以在其生命週期維持優勢,或遭遇武器一出廠就過時等問題。

各位也能看到,現代武器的設計演化上有嚴重趨同的傾向,只要一項目技術獲得驗證,其他人就會拿著答卷抄,人家己經幫你試出答案來了,就不必自己再去試一條冤枉路了。

遠古時代的將領靠的格鬥技巧,之後則是組織與管理人的能力,再往上走則是後勤與財政,而現代與未來的將領們,他們則更需要懂得對軍事相關科技的認識與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